今年八月,澳大利亚那笔百亿澳元的军舰大单最终敲定。结果却让人跌破眼镜:赢得竞标的,竟然不是老牌盟友英美,也不是熟悉的欧洲伙伴,而是日本。对一个安全上几乎与“五眼联盟”一体的国家来说,这事儿着实有些出人意料。这究竟是日本军舰真的实力超群,还是堪培拉对那份长久以来的安全承诺,心里已经开始犯嘀咕了?
出人意料的赢家
八月四日,日本《日经新闻》率先爆料,澳大利亚已经选定了日本的方案。紧接着,八月五日,澳大利亚国防部官方证实,日本三菱重工凭借其升级版“最上级”护卫舰方案,果然拿下了这笔大单。澳方给出的理由听起来直白:这个平台最能迅速满足他们的战略需求。
这笔总计11艘的护卫舰采购,总价高达100亿澳元。按计划,澳大利亚国防部会在2026年与三菱重工及日本政府正式签约。建造方面,前三艘将在日本本土完成,其余则计划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亨德森造船基地本土建造。这可不光是买船,还能给西澳带来大约一万个工作岗位。
日本凭啥上位?
表面上看,澳大利亚选择日本,理由很充分,就俩字:快,强。澳国防部说得很明白,他们需要快速提升海军实力。日本升级版“最上级”护卫舰的性能确实拿得出手,比如一万海里的续航能力,还有32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,这些数据都摆在那里。
更关键的是交付速度。首艘舰预计2029年就能到位,2030年形成战斗力。这比原先的计划整整提前了五年。日本造船业的实力摆在那儿,常年给自家自卫队造新船,生产线成熟得很,按时甚至提前交货,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。
竞标决赛圈里,德国蒂森克虏伯的“MEKOA-200”也曾是强劲对手。虽说德国方案最终没能胜出,澳大利亚政府也承认了它的质量和专业度。但面对澳大利亚海军急着“做大做强”的迫切心愿,日本方案在交付速度和即战力上的优势,显然更对胃口。
盟友那点“糟心事”
然而,仅仅用“性能好、速度快”来解释这笔大单,未免太小看澳大利亚的战略考量了。这背后,恐怕藏着堪培拉对核心盟友,尤其是美国,在AUKUS(奥库斯同盟)核潜艇项目上那份挥之不去的失望和不满。AUKUS曾被视作澳大利亚安全战略的定海神针,美英承诺帮他们造8艘攻击型核潜艇,投资预算超过2000亿澳元,这可不是小数目。
可眼下的现实呢?美国自家的造船业都有些力不从心,并且特朗普政府正在重新审视对澳提供核潜艇的AUKUS项目,优先保障自己海军的需求。这种“自顾不暇”的态度,让澳大利亚对AUKUS核潜艇的进展感到“非常不满”。砸下巨资,盟友的承诺却摇摇欲坠,交付更是遥遥无期,这谁能不焦虑?
最核心的核潜艇项目都变得如此不确定,澳大利亚在护卫舰项目上的“快”和“急”,就有了更深层的意味。这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装备更新,更像是在弥补AUKUS项目延误带来的战力真空,缓解那份实实在在的安全焦虑。护卫舰的“快刀斩乱麻”,正是为了对冲核潜艇项目的“遥遥无期”。
澳洲的新算盘
仔细看澳大利亚海军的采购史,主力舰艇长期以来都是欧美技术的天下。“霍巴特”级驱逐舰是西班牙设计加美国系统,“安扎克”级护卫舰则是德国MEKO设计。这说明他们骨子里就有整合各国先进技术的传统。但这次直接把日本这个亚洲主要力量拉进核心装备供应链,确实是头一遭,意义非凡。
这可不是说澳大利亚要彻底“抛弃”欧美老朋友。恰恰相反,这更像是堪培拉安全战略成熟后的表现:不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当最关键的AUKUS支柱摇摇晃晃时,澳大利亚选择加强与日本这个区域内强大民主伙伴的防务联系。这无疑是给自己又上了一道保险,一种精明的“战略对冲”,以此降低对单一盟友体系的过分依赖。
所以,澳大利亚选择日本,既是对产品本身的认可,更深层次里,是对传统盟友体系不确定性的一次清醒回应。这笔百亿大单的真正价值,远不止那11艘军舰。
它其实揭示了21世纪联盟关系的新常态:在共同价值观的底色上,务实的利益对冲和多元化的伙伴关系,正变得比那些单一、僵化的军事同盟,更为可靠。堪培拉此举,与其说是对华盛顿的“警示”,不如说是在印太地区力量格局演变下,一个中等强国顺理成章的自主进化。